首页 > 专题 >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走进“一个女人的心灵史”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走进“一个女人的心灵史”
时间:2024-03-07 09:41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 康荦 文 韩哈哈 王雅静 图片与资料提供 电影《孔秀》片方 受访者 美编 孙琳




  在诗意盎然之中,借由澄澈时代的心灵,找寻过往时代滚滚向前的意义。在时代中寻找当下,在最日=常的生活里寻找力量,这是《孔秀》完成的使命与意义,也是女性力量在此突出的时刻。
  王超执导,青年演员沈诗雨、朱栋青领衔主演,王学东、于清斌等主演的电影《孔秀》于2024年3月8日在国内公映。这部曾于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展映单元进行中国首映的电影荣誉颇多:荣获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青年演员沈诗雨凭借该片勇夺第18届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该片也是2022年首部A类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华语电影,并诞生了2023年中国首位国际影后。
  《孔秀》改编自作家张秀珍的自传体小说《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印染厂女工孔秀摆脱婚姻桎梏,拉扯孩子成人,并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获得文学给养、成为作家的生命历程故事。
  《孔秀》的原著作者张秀珍出生在石家庄市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她是中共党员,国家干部,河北作家协会会员,当过钳工、印染工、食堂出纳、团干部、工会干部、厂广播室编辑。自1999年在石家庄市电台退休后,张秀珍先后正式出版百万字《张秀珍文集》三卷,电影《孔秀》就改编自其文集卷三《梦》。
  几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了原文本的王超被题材吸引。导演王超成长于与故事讲述相似的年代之中,阅读文本后,王超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希望借助孔秀这样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女性,完成一份个人精神构建与主体性书写的故事。
  电影《孔秀》是第六代著名导演王超的个人第九部长片作品,也是他首次拍摄他人的文本故事。这一次,王超寻求纪实与表意的平衡之道。编年体的形式,交代了人物曲折的命运,他从孔秀,也就是一位女性的视角来洞察时代的轨迹,在一些人性幽微处,又做出留白。省略与提纯,成就了电影的艺术。影片延续了导演作品序列之中一贯的人文关怀气质和地域表达,在对不同地域空间的解构当中,深度探究人性和人心的本真状态。影片与小说原著在创作时形成了一种“碰撞与互补”,经由孔秀这一在过去实现经济自强和精神自立的女性形象,与当代女性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青年演员、孔秀扮演者沈诗雨看来,出演本片是格外幸福的体验。即便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觉醒已是近几年最不可忽视的社会潮流,但在简中创作带,以女性为故事主体的电影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剧作里的女性角色还是服务于男性主角的,女性形象也趋向扁平化,在这种情况下,“我能够遇见《孔秀》也是一生有幸”。
  在“孔秀”沈诗雨看来,导演虽为男性,在电影情绪表达时却极为细腻。在电影筹备期,王超抛给沈诗雨三个问题:你是一个南方人,你怎么像一个北方人?你是一个现代人,你怎么像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的人?你是一个演员,你怎么能看起来像个工人?
  带着问题,沈诗雨提前一个月进组去工厂学习,去农村劳动、做饭。她让家人寄来一包奶奶的旧衣服,剧组的服装师挑选了一件红毛衣,她就把奶奶年轻时穿的这件毛衣穿进了戏里,旧毛衣的气息牵引她更深情地走完这条路。电影《孔秀》拍摄了40天,在熟悉了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掌握了她的所有技能后,沈诗雨说,“她(孔秀)已经长在我身上了”。
  唯有真诚地去感受角色的内心,才能随角色一同成长和变化,靠近角色,把自己交付给角色与人物,创作者本身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对话电影《孔秀》导演王超:
女性主义其实也是有反思性的


  Q:本片文本最初来自于张秀珍老师的《梦》,主要做了哪些作者化的改编?
  A:这是我的第九部电影,我的前八部电影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原创剧本,这是我第一次改别人的小说。开始时我很谨慎,我在石家庄一个朋友的朋友说,他的母亲写了一部口述史的小说,我很有兴趣,说拿来看一看。结果看完小说我就觉得特别亲切,因为我的父母以及我自己都是工人出身,我的父母也在这种工厂,对这种大厂工作的环境、居住空间我都很熟悉。小说里其实也写了大量作者怎么成为作家的经历,但是我对那个倒不是特别有兴趣,辛苦夜读、努力学习,人人都大同小异,不同的反倒是各自的命运中的障碍,个人的困境,和个人面对困境的特点,以及个人在自己家庭生活中所遭遇的东西。所以我只取了小说的前三分之一,也就是开篇谈到的自己两段失败的婚姻生活的部分拍摄,这是最能够触动我的。
  尤其是在婚姻生活里面,她的两任丈夫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男人的特点,我觉得甚至在今天也依然存在。但是作为一个口述文学,作者可以如实地写、抱怨,但如果我要把它拿来形成一种文学为底本的电影作品的话,也就是说要想来进行创作,我必须对它有一些提炼、凝聚、升华,所以是在小说的一小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我对整个人物情节进行了延展,合理的想象,赋予它理性和想象力的提升。
  我也是那个年代的人,我把那个时代启蒙主义、人文主义对人性的探讨,如何从伤痕文学走向反思文学,甚至对中国人性格的劣根性的思考都灌注在这个电影里面,希望从原著的细节出发来去超越原著,来达到我自己的一个精神建构,我希望借助一位女性,来阐释60、70、80年代的人文精神。
  Q:影片中,在发现女儿小雪早恋后,孔秀扇了她一巴掌,然后小雪说出了一句话:“你凭什么管我?你从来没有爱过。”然后很快镜头就跳到了下一个部分,但这种克制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张力。用“你从来没有爱过”这句话总结孔秀的一生让人觉得震撼,可不可以聊聊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A: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我觉得我认同,女性主义其实也是有反思性的,这个反思性在这一场就特别能够体现。你要知道在打小雪之前,孔秀说的那句话,是之前杨津峡(孔秀第二任丈夫)想打小雪的时候所说的。当时孔秀拦着丈夫不让打,若干年后孔秀自己也说出了这句话,也就是说她也逐渐地成为了她曾经反叛过的一部分,在与第二任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的孔秀其实既是父亲,又是母亲,她慢慢地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男性的“氛围”,所以这个电影里,我通过这句话,让小雪给出一个反击。
  影片中,过去的某一天,杨津峡企图强暴孔秀时,在拍完孔秀的哭声后,画面紧接着切进了小雪的房间,就是说小雪在成长过程中是知道自己父母是缺少爱的,这样当她在青春期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温暖,却遭遇了母亲的粗暴打压时,她的反击也是发自内心的。孔秀在那个年代是非常进步、非常有自我意志的人,但她最后也可能变成她自身所反对的东西。
  Q:孔秀最后为什么要拒绝追求者吴北辰的爱?他默默关心多年,看起来真的比前两任丈夫要好太多。
  A:其实并不是她不想接受爱了,这原本有一种现实的考量。实际上吴北辰这个角色并不是原著中的,是我在创作中加入的。要知道这时孔秀已经结了两次婚,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吴北辰则是因为时代对他的不公,才被打压多年。那么当时代进步了,生活变好之后,像吴北辰这样的人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或者说爱的礼物。孔秀的拒绝也因为自己的精神自足,她通过学习,通过成为作家的梦想而自我认知,她对爱的理解也有了自足的个体的精神意识,所以她能够作为个体来拒绝这样一种爱。另外像我刚才讲的,其实孔秀也是我身上的一部分,这样一个逐渐产生了独立意识的一个人,她拥有的精神的自立是足以拒绝一些东西的,这就是人的觉醒。




  王超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家、编剧、制片人。主要电影作品《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天国》《幻想曲》《寻找罗麦》《父子情》《孔秀》。作品入围戛纳、多伦多、纽约、芝加哥、鹿特丹、圣塞巴斯蒂安、釜山、华沙、塔林、南特等七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荣获第五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美国圣塔巴巴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以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奖项。


对话电影《孔秀》主演沈诗雨:
每个人展开都是一个故事,能够引人思考就是好的创作方向



  Q:影片用108分钟详细铺陈了孔秀的命运,相比之下用文字来概括是困难的,但还是想问问:从你个人角度,你觉得孔秀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身上最打动你的一点是什么?你最同情她的是什么?
  A:世界上最糟糕的两种男人都被她遇见了,这运气真的不是一般差。被当成生育工具和保姆还要赚钱养孩子和男人,简直不可思议。再婚以为找到个好男人,却万万没想到此人行径要比前夫更恶劣。我不知道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对她来说死去或许比活着容易得多。但是她依然选择生,可能是因为幼小的孩子,也可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责任永远凌驾于她的自我意识之上,她接纳社会与家人对她的所有伤害,并依然细致入微地照顾伤害她的人,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本分。她选择吞下所有的苦楚,并昂首挺胸地生活在人间,不抱怨不脆弱,隐忍坚毅得让人心碎。她好像大地之母,披荆斩棘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小道,从此她与文学为伴,在书香中汲取阳光。
  Q:在全部拍摄中,哪几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并没有那个年代的生活经验,在走进孔秀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A:骑自行车载着两个孩子那场戏拍得不容易,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得与摄影机配合,骑太快我们就出画了,骑太慢自行车就无法保持平衡。在配合摄影机速度的情况下还要记住表演的节奏与情绪变化,属实是有些困难,最终拍了十多条达到完美的配合。
  相信自己是那个人,身处她的年代和环境很重要,我把奶奶年轻时的红毛衣穿在戏中,穿越时代的质感与气息把我带回70、80年代。而在拍摄前,我对人物的几个阶段做了细致的性格状态分析,去工厂和农村了解和学习她的生活与工作技能,当我熟悉了人物的环境并掌握了她的所有技能后,我觉得进入人物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已经长在我身上了。
  Q:你是否因为这个角色发生过什么变化?
  A:每当我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我就会跟自己说,孔秀做到了,你也能做到。因为出演这个角色我获得很多认可,但这已经成为过去,就像孔秀被展出的手稿——电影公映了,似乎是时候烧掉手稿重新开始新的创作了。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这似乎就是孔秀的人生态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孔秀都会在背后勉励我。人生是一场冒险与孤独的旅程,不能回转只能前行,旅途的最终我们终究只能与自我为伴。
  Q:总的来说对你而言,这是一次怎样的拍摄体验?作为女性,是否有时和男性导演在对“孔秀”的塑造思路上有所不同?(如果有)最后是如何达成共识或如何呈现的?
  A:在片场,我常常感到这是一堂表演大师班的进修课。王超导演虽然作为男性,在电影情绪表达时却极为细腻,长镜头的拍摄冗长并未让我感觉疲乏,而一次次在细微之处提点我完成表演层次的跃进。
  前期围读探讨人物时,导演说到了克制,这刚好是我给孔秀写下的关键词,倔强、克制、隐忍、坚韧。导演又说我看起来很倔强,那一刻我确认孔秀潜藏在我心里,开拍之日就是孔秀出现的日子。导演非常信任我,大多数的生活戏交给我来控场,我时常会根据拍摄中的“意外”进行一些临场发挥,而恰到好处的随机应变也带来了生活质感的意外之喜。还原生活的真实,体验并沉浸于当下,每当此时,导演就说:诗雨,交给你了。被导演完全相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也一定不负导演的信任。
  Q:女性主义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你在行业一线的工作体验来说,有感觉到最近文艺作品中对女性的塑造更多元、更完善吗?你期待呈现怎样的女性形象?
  A:以女性为故事主体的电影作品少之又少,我能遇见也是一生有幸。大多数的女性人物在剧作里还是服务于男性主角的,女性的形象也趋向扁平化。但在少数女性题材的剧作中,女性也都走向人格独立的道路。现代女性不依附于男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不希望我们在有限的影视作品里还要去斗争男女对立。是否能向内探讨下更深层的女性关系,比如母女关系?母女关系也是一个很微妙的事情,女儿是妈妈的棉袄,但也是妈妈的叛军,在某些家庭背景下,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会一直带来各种阵痛。这个在《孔秀》里面也有一些展现,每个人展开都是一个故事,不论男性题材或女性题材,能够引人思考就是好的创作方向。




  沈诗雨
  青年演员。凭借电影《孔秀》获第18届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2023海浪电影周最佳演员(《赤岭路531号》),2018北美青年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她路》),在建党百年献礼影片《八步沙》中饰演“兰歌”。

书籍《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
爱自己的方式,
决定了别人爱我们的方式


图片与资料提供 磨铁


  她是女儿、妻子、妈妈、儿媳,还是一名大学教授(任职于韩国重点国立大学之一——群山国立大学)。
  “丢下两个孩子去留学,你是想离婚吗?”“保姆有她做的好吗?”“自私的妈妈/妻子!”……不绝于耳的杂音,也会让她怀疑“我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吗?”而随后“先是我自己,才是任何人”,即刻让她坚定自己的选择。为了珍贵的梦想和深爱的家人,她无所畏惧地生活着。但是,当听到25岁的女儿说想要结婚时,她的心里顿时害怕起来,她觉得有些事情必须要让女儿知道——一个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要有怎样的觉悟和行动,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怀着复杂的心情,她解剖了自己过往的人生,于是,她提笔写下《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这是一本借由写给女儿,其实写给所有母亲和女儿的勇气书。希望这个时代无数的女儿,都能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去过人生,多一些清醒做自己的认知和底气——我们爱自己的方式,决定了别人爱我们的方式。




  《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
  作者:[韩]郑莲喜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书摘:

身为妻子、媳妇、母亲,都只
是寻找自我的过程


  当初走入婚姻,我想我未曾考虑过要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媳妇、某人的母亲。我只是希望与心爱的人共度幸福生活,夫妻之外的关系反倒是被放在了次要位置。这样的想法至今仍未改变。结婚对我而言,是为了与所爱之人共度每个清晨、每一个平凡日子,晚上一起坐在餐桌前,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享受晚餐,然后一起散步。
  然而结婚之后,公婆总是不断地询问我是否照顾好了他们的儿子,他的身体状况如何,孙子孙女是否健康。他们希望儿子能取得成功,建议我“让你丈夫多学英语,尽快完成博士论文拿到学位;让他多读专业书籍,不时写作,少玩手机游戏;还要督促他多锻炼身体,不要弯腰驼背”。他们将对儿子的期许传达给我,希望我能督促丈夫实现。
  也是在结婚后,我意识到,关爱儿子的公婆往往希望通过媳妇改变儿子的习惯。尽管公婆与媳妇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但他们仍试图主导这段关系。我明白,我并没有与他们结婚,于是花了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我与他们心中理想的媳妇形象相距甚远。
  那是一段对我充满压力、愤怒和疲惫的时光。然而,尽管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我们的生活并非仅仅关乎两个人,所以我认为这是无法避免的。
  婚后,真正艰难的部分发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说,发生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总会忍不住问自己:“我是一个有智慧的母亲吗?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爱,是否在健康成长呢?”同时,作为职业女性,我总是感到愧疚。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她因为听写错了太多,哭个不停。女儿的班主任责备我说:“你们家长怎么能连基本的收音都不好好教,就把孩子送来学校呢?”那一刻我非常焦虑,心情也十分沉重。
  儿子上小学时,每天放学后他总是和四五个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玩到很晚才回家。偶尔我去学校与老师谈话,都会听到老师当面对我说:“这孩子聪明,但就是不上进。”儿子上初中后,一到考试期间,他就蒙头睡大觉。我带着全家人去美国进修之前,他还抱怨:“干吗要学英语?”在这种情况下,我有时会想:我为什么要工作,我的职业生涯有那么重要吗?但又安慰自己:孩子们都很健康,又那么懂事,这样就够了吧?可接着又会想:我是不是对孩子们的人生太不负责任了?或者担忧:将来孩子们问我以前都在做什么,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时常会产生诸如此类的愧疚和不安。
  回首过去,我发现自己对孩子们的愧疚感,以及质疑自己作为母亲是否尽到最大努力的焦虑感,已经深深地占据了我的内心。如今两个孩子已经成年,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仍会感到一阵悲伤。
  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曾产生过强烈的动摇与不安!作为父母,我总是担心孩子们会因我而受到损失,或者苦恼对于孩子来说仅达到身体健康和情绪稳定是否足够。对此,我也总是感到动摇,无法相信自己。

3部电影3本书,带你了解女性


  现实让我们关注女性,而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扇窗口,文艺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女性主义的内涵是广阔而丰饶的,那些活出各种各样精彩人生的女孩们,向我们展示了女性各种美的姿态。

《芭比》




  由女性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电影《芭比》2023年夏天上映,影片从女性主义视角,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性别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讨论,掀起了一场相当吸睛的“粉色风暴”。《芭比》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玩具改编电影,更是一次对传统刻板印象的颠覆。传统上,芭比被视为完美无缺的女性化象征,代表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认知。然而在这部电影中,芭比被赋予了更多真实的内涵。

《小妇人》




  电影《小妇人》改编自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出版于1868年的长篇小说。故事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述了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四个姐妹之间的生活琐事和成长经历。原著被看作是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的产物,四个女孩的命运也被看作是当时女性的不同人生选择。而电影《小妇人》导演亦是格蕾塔·葛韦格,她是近年来好莱坞非常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其作品中无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当代女性主义关照。

《三块广告牌》




  《三块广告牌》讲述了绝望的母亲米尔德里德因女儿惨遭奸杀而追凶无果,无奈之下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与警察局对峙的故事。2018年影片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7项提名,并最终摘得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影片有力展现了一个小城底层中年女性米尔德里德的愤怒、尖锐与强大。女主角扮演者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亦和她所扮演的角色一样,用行动拓展着女性所能抵达的社会空间,勇敢、尖锐而倔强,带着自己的愤怒,特立独行。

《第二性》




  《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誉为“女性圣经”。

《少数派的感受》




  总是比周围人更勤奋,却一直处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样被白人训斥;为无法说地道的英语而感到羞耻;书写被白人的想象力塑造,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写作打上种族化的标签……韩裔美籍作家凯茜·帕克·洪从小事件切入,深入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耻、偏执、忧郁、自我怀疑等等,称它们为“少数派的感受”(minor feelings)。这些感受折射出亚裔美国人生存现状、模范少数族裔神话、个人政治身份困境和种族意识等重要问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与经典论著,是她首次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在日本长销不衰,极具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9·11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是全面了解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之书。